馬拉多納偉大嗎?回顧他的足球生涯 你會發現特別之處
馬拉多納偉大嗎?如果你回顧他的足球生涯,一定會發現他確實有不同之處。當所有人都有這個疑問時,這並沒有多稀奇,因為馬拉多納巔峰期在1977年—1994年,因此很多時候在某個年齡階段的人就會不了解他。

馬拉多納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足球運動員,他不僅擁有南美球員精準的腳法和極其嫻熟的帶球技術,大局觀也非常出色。在任何時候他都是球隊的靈魂,因為他的出現就可以把球隊整體調動起來。看過他的比賽,就會被他的熱血和精妙所感染,就會為他瘋狂呐喊。
馬拉多納職業生涯共效力阿根廷青年人,博卡青年,巴塞羅那,那不勒斯,塞維利亞,紐維爾斯老男孩6支球隊,共出場587場正式比賽,共計打入311粒進球。
阿根廷球王馬拉多納共代表阿根廷隊出戰91場比賽,共打進34粒進球,參加1986年,1990年,1994年三界世界杯,在世界杯賽場上為阿根廷隊打入8粒進球的同時,也為隊友們送出了8個助攻。

馬拉多納的足球生涯回顧:
1970年:
10歲的老馬加入了小洋蔥頭隊,之後老馬帶領小洋蔥隊一度創造136場連勝的紀錄。
1975年:
14歲零9個月的馬拉多納升入阿根廷青年人俱樂部成年隊,當時老馬許下自己的偉大夢想:帶領阿根廷奪得世界杯。
1977年:
1977年2月27日,馬拉多納首次身披阿根廷國家隊球衣參加比賽,當時,老馬還僅僅隻有16歲零120天。也正是如此,馬拉多納成為了阿根廷國家隊曆史上最年輕的球員。
77/78賽季,老馬在阿根廷青年隊第三個賽季,整個賽季下來,老馬打進了26粒進球,成為阿甲聯賽曆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射手。
時間來到1980年,馬拉多納在阿根廷青年隊的最後一個賽季,老馬代表球隊出戰45場比賽,老馬極其高效的為俱樂部攻入44粒進球。
1984年:
1984年歐洲優勝者杯第三輪,馬拉多納效力的巴薩對陣曼聯,那場比賽被視為老特拉福德曆史上其中一場最經典的反敗為勝。曼聯做客諾坎普0-2告負,但回到主場3-0大勝逆轉,神奇隊長布萊恩·羅布森打出職業生涯最強一戰。

1986年:
1986年帶領阿根廷奪取世界杯冠軍,留下上帝之手和連過數人,是馬拉多納的最大成就。他轉會歐洲足壇後,並未加盟曼聯,但曾在歐戰與紅魔交手。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隊整個1986年世界杯也才打進14粒進球。後來,國際足聯將1986年世界杯紀律片就定義為《一個人的世界杯》。
1997年:
1997年10月25日,博卡青年對陣河床隊,這是老馬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場正式比賽。
值得一提的是,那場比賽之時,老馬僅僅還有5天就將迎來自己37歲的生日,也就是說,從1975年10月20日開始,老馬在職業聯賽共征戰了22個賽季。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25日午間,阿根廷大報《號角報》獨家消息,馬拉多納突發心髒驟停,數分鍾後報道更新,確認馬拉多納經搶救無效去世,享年60歲。阿根廷國家隊隨後也官方確認了這一消息,一代球王馬拉多納就此隕落。
馬拉多納去世後,阿根廷總統宣布進行為期三天的哀悼日,並為其舉行國葬,可想而知他在阿根廷的地位有多重了。所以,至少在阿根廷人眼裏,馬拉多納他是一個英雄級別的人物,畢竟能享受國葬待遇不是一般人都可以獲得的。
本站聲明:以上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係平台刪除
暫時沒有評論!
推薦閱讀
-
據阿根廷跟隊記者Gastón Edul透露,曼聯中衛利桑德羅未能隨國家隊前往洛杉磯參加即將進行的友誼賽,而是選擇返回曼聯俱樂部繼續他的康複過程。
-
球天下3月23日訊 北京時間今日早晨,阿根廷與薩爾瓦多進行了一場友誼賽的比賽。在本場比賽中,阿根廷發揮出色。在上半場比賽,阿根廷開出角球,羅梅羅禁區內頭球破門。迪瑪利亞在禁區內接隊友傳球淩空射門,皮球
-
媒體人點評梅西退出本期阿根廷國家隊名單:如果比賽還在北京進行 不知阿根廷如何收場
球天下3月20日訊 近日,2022卡塔爾世界杯冠軍阿根廷隊官方消息稱,隊長梅西因為右腿腿筋受傷而遺憾退出了最新一期阿根廷國家隊大名單。阿根廷球星梅西據悉,備受球迷們關注的阿根廷隊今年3月份將會進行兩場 -
阿根廷官推曬阿爾瓦雷斯等人國家隊照片 將與哥斯達黎加以及薩爾瓦多進行友誼賽
球天下3月18日訊 近日,卡塔爾世界杯冠軍“潘帕斯雄鷹”阿根廷隊官推也是曬出了羅梅羅以及阿爾瓦雷斯等人來到阿根廷國家隊報到的照片。阿根廷官推曬照據悉,根據賽程安排,阿根廷隊未來將會進行兩場十分精彩的友 -
北京時間3月14日,在今天早上所進行的中北美冠軍杯的比賽中,梅西所領銜的邁阿密國際迎來了實力不俗納什維爾SC隊的較量。雙方在進行了長達90分鍾的激烈鏖戰之後,最終邁阿密國際以3-1的比分完勝對手晉級8強。
-
梅西代言沙特時尚品牌 阿根廷巨星開始涉足其他領域 為退役後做好計劃
球天下3月13日訊 根據報道消息稱,目前在美職聯球隊邁阿密國際俱樂部效力的阿根廷巨星梅西目前也是正在開始涉足時尚領域,並且代言了沙特的一個時尚品牌。



